Product display
12月16日,《南華早報》報道了一起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報道稱,英國政府將從12月23日起,開始對中國制造的空調、汽車和窗戶鋁型材制造商征收新關稅,此前他們曾指責這些制造商以不公平的價格傾銷金屬產品。英國貿易救濟管理局(TRA)在調查后決定對這些中國制造商實施從11.4%到35.1%不等的反傾銷稅,其中對未配合調查的中國公司征收的關稅最高。
中國制造遭受歐盟反傾銷針對已經很多年了,2022年了,遇到歐盟反傾銷調查后,居然還有很多中國企業只能自認倒霉,中國企業真的就沒有一點進步嗎?
如果不想放棄歐盟市場,學會應對反傾銷調查就是中國企業的必修課,今天咱們就把歐盟反傾銷給盤明白一點,應對反傾銷的確很困難,但總要有企業率先開路,爭取更好的競爭環境。
反傾銷是什么?
傾銷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行為,指的是一國以低于本國銷售的價格或明顯低于正常貿易中的價格向其他國家出售商品,以價格優勢獲得壟斷地位的行為,在西方通常被認為是國際價格歧視的一種。
歐盟委員會負責調查非歐盟國家出口生產商的傾銷指控,它通常在收到有關產品的共同體生產商的投訴后展開調查,也可以自行展開調查。在收到歐盟相關產品生產商的投訴后,歐盟委員會先在歐盟官方公報上發布啟動反傾銷程序的通知,并根據程序進行調查,最長時限為15個月,詳細的調查結果會在官方公報上公布,具體程序流程如下:
如果調查結果表明:
-相關國家/地區的出口生產商存在傾銷
-歐盟相關產業遭受實質性損害
-發現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實施措施并不違背歐盟利益
歐盟就會對有關產品的進口采取反傾銷措施,通常采取從價稅的形式,也有可能是從量稅或者價格承諾。歐盟目前對于產品價值的計算方法有四種,分別是標準方法、出口至第三國價格方法、構成公式方法、替代基準法(2017年修法新增)。
歐盟為何鐘愛反傾銷?
歐盟是最早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也是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從機械鬧鐘到打火機,從光伏到電動自行車,歐盟恨不得對來自中國的每一件產品都發起反傾銷調查。在中歐貿易關系中,反傾銷一直都是困擾中國企業的一個難題,那么歐盟到底為什么要一根筋地研究反傾銷呢?
這是因為沒有人比歐洲人更懂傾銷。他們最知道傾銷能給出口國帶來什么樣的競爭優勢,也最知道傾銷會給進口國產業帶來什么后果。
在過去,歐洲就有很多跨國公司利用傾銷手段圍剿中國品牌,占領中國市場,就比如歐洲的聯合利華公司最開始靠傾銷手段在中國占據了大量市場份額,與美國的寶潔公司一起壟斷了中國的日化市場。
那些年中國“用市場換技術”,結果就是中國日化品牌夾縫中艱難生存,被擠兌的進不了超市貨架。歐洲人是嘗到過傾銷甜頭的,所以在面對外國品牌進入時就格外謹慎。
第二個原因就是歐盟競爭力下降。人嘛,總是越缺少什么,就越重視什么。歐盟是外向型經濟,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深,隨著近些年歐洲企業福利制度僵化、研發創新不足、競爭力下滑,迫切希望得到歐盟保護。
因此歐盟對亞洲等地區的新興經濟體格外針對,并且重點保護競爭力下滑的產業,比如金屬、化工和工業半成品等,這些產業都曾是歐洲優勢產業,目前處于衰落之中,于是進口歐洲市場的相關產品就很容易被盯上。
歐盟對華反傾銷特征
歐盟對中國反傾銷的產品范圍廣泛,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的數據,自1979年歐盟對中國的機械鬧鐘和糖精鈉發起反傾銷調查開始,到2020年底歐盟已經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救濟調查177起。
其中反傾銷調查148起,占比83.62%,涉及產品包括五礦化工、紡織品、機電產品、食品藥品、輕工產品等。
大到無縫鋼管、板材、固件等產品,小到打火機、蠟燭、味精等生活必需品,出口到歐盟市場的產品不分巨細,都有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可能。
而在所有可能遭受反傾銷調查的產品類別中,五礦化工、機電產品一直是中國遭受反傾銷調查的重點產品,其中五礦化工類產品是歐盟對華提起反傾銷調查的最主要產品,占調查總數的近50%。
(數據來源: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
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多以征稅結案,且稅額比較高。根據歐盟反傾銷法律規定,反傾銷調查的結果可能有三種-征收反傾銷稅、無損害結案或者中止調查。
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消費者和零售商的利益很少得到體現,歐盟委員會更多考慮的是企業利益,企業也會積極游說,因此即便反傾銷措施可能對歐盟整體不利,但在政治上依然可行。一旦關于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啟動,很容易得到官方政治支持,最終結果往往是以征收反傾銷稅結案。
近年來,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的結案方式明顯呈現出征稅案件在全部調查中所占比例上升,且征收的反傾銷稅的稅率也越來越高的趨勢。
2021年11月,歐盟對中國鋼鐵緊固件征收的反傾銷稅的幅度就達到了最高89.8%的程度。未應訴的中國企業只能適用最高的懲罰性關稅,損失極為慘重。
這樣高的反傾銷稅率已經遠遠超過了防止傾銷、維持政策貿易秩序的需求,因此也有人認為,歐盟就是在通過這種高額反傾銷稅,削弱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達到讓中國產品退出歐盟市場的目的。
歐盟善于利用反傾銷制度漏洞,運作透明度低。WTO并沒有明確規定“合理”反傾銷和“濫用”反傾銷之間的區別,具體實施上各國可根據各自法律執行,因此反傾銷的實施存在廣泛的灰色地帶,容易被濫用,尤其是對所謂的“非市場經濟國家”,中國就是其典型代表。
原本2001年中國在加入WTO時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規定,從2016年12月11日起,任何世貿組織成員不得在對我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使用第三國替代方法。
但是2016年11月,歐盟提出了“市場扭曲”以變相延續“替代國”做法。歐盟以中國市場存在“重大扭曲”為由,繼續使用“替代國”的方法來計算正常價值,依然拒絕以中國國內的價格為準,選擇第三國或國際價格來確定中國出口至歐盟的產品是否存在傾銷。而這對于擁有供應鏈優勢和成本優勢的中國企業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
而且在反傾銷調查過程中,歐盟操作透明度低,經常不披露相關信息,時有違規、疏漏支出,比如歐盟在多數反傾銷案例中未能說明反傾銷措施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條款,價格計算上也常有模糊、錯誤之處。
歐盟在對中國鋼鐵緊固件征收反傾銷稅時,就未按規定披露申訴企業名單,有歐洲智庫的貿易政策專家認為,歐盟委員會的這些做法并非是失誤,而是“政治操縱”。
不僅如此,歐盟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在國際上也會造成廣泛的影響,歐盟對中國企業征收的高額反傾銷稅會讓很多國家效仿歐盟,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在歐盟2001年裁定對中國的鋁箔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之后,土耳其、印度、美國、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就紛紛效仿,對中國的鋁箔發起了反傾銷調查。
如何應對歐盟反傾銷
那么中國企業在遭遇反傾銷調查時,難道就只能自認倒霉嗎?還是說從此遠離歐洲,把歐洲市場拱手讓人?
當然不是,歐洲市場是除了美國之外最具吸引力的外貿市場,遠離歐洲市場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讓以后的外貿環境變得更加惡劣,你以為退一步海闊天空,實際上退一步就只會被蹬鼻子上臉。
當今外貿人能做的,是盡最大努力與歐洲市場進行融合,當有一天歐洲市場再也離不開中國產品時,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也就失去了現實生存土壤,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
那中國企業們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就是要提前預警,合理布局:事實上現在國家層面已經建立了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行業商協會和涉案企業相互協同的“四體聯動”機制,企業在收到反傾銷預警信息之后可以及時聯絡相關部門和協會,提前對出口策略、產品結構和應訴方案進行策劃和調整,為可能遭遇的反傾銷調查完成前期布局。
其次是要積極應訴,避免不戰而敗:中國人一向信奉“和氣生財”,但在歐洲市場的反傾銷大棒下,和氣在生財的同時,也讓中國人蒙受了大量損失。
總有企業不愿承擔應訴成本而選擇不應訴,但這樣很容易導致出口產品被裁以最高額懲罰關稅,而積極應訴的企業卻往往能獲得較低的稅率甚至直接被裁定不存在傾銷行為。
歐洲打火機生產巨頭BIC曾以傾銷為由將中國的57家打火機生產企業告上法庭,當時只有3家公司應訴,沒有應訴的52家公司就被要求征收197.85%的高額關稅。
面對調查,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申訴自己的合法利益是中國企業必須要經歷的一步,否則不僅會承擔高額反傾銷稅,失去進口國市場,還會給人留下不敢應訴、軟弱可期的印象,只會進一步放縱進口國企業通過反傾銷手段抵制中國產品,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行為也只會變本加厲。
在應對反傾銷調查的過程中,企業要注意按要求支付費用、回答問卷和提供資料,保持各問卷內容一致,盡力爭取市場經濟待遇或爭取比較合適的替代國,謹慎應對實地復核,由專門的人員或團隊回答調查問題,避免不知情工作人員誤答引發不利后果。
另一方面,企業也要積極爭取歐委會召開聽證會,并在聽證會上做好行業無損害抗辯與幅度抗辯工作,爭取低稅率或零稅率。同時配合商務部、商會在歐盟國家的游說、斡旋工作,爭取最大利益,必要時還可以合理利用價格承諾以有效減少損失——承諾提高出口價格或停止以傾銷價格出口,征得歐委會同意后,即可不再被征收反傾銷稅。
此外企業在應訴過程中也要積極尋求政府和進口商的幫助:企業在應訴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可尋求商務部、商會或是我駐外使館經商處的幫助。
其次也可以充分發揮進口商,尤其是一些有實力和影響力的進口商協會的作用。這一點尤其重要。在絕大多數案件中,歐盟決定是否征收最終反傾銷稅是由15個成員國代表以簡單多數進行表決,只要有8個或是8個以上的成員國表示反對,此案即可以無稅告終。因此,通過進口商或進口商協會去做其所在成員國政府的工作,往往會對案件裁決產生較大的影響。
而中國企業最好的出路,還是將價格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跳脫出“價格戰”的螺旋內卷,謀取產品議價權和更高利潤。
多年來,我國出口中一直存在較為嚴重的無序競爭現象,對歐盟出口也不例外。往往是一個產品在歐盟暢銷,很多企業就一擁而上,彼此競相削價,最終出口數量激增的同時,出口價格大幅下滑,自己也掙不到利潤,還會被本地企業敵視。
為此中國出海企業也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中高端產品路線,盡快實現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這才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避免被扣上“低價”和“傾銷”帽子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 ,歐盟頻繁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在國際上也是頗有爭議的,認為這就是在用政治牌限制市場公平競爭。歐洲也有人開始認識到反傾銷并不能帶來他們理想中的“公平競爭”,相反很可能會給當地帶來供應緊張的難題。
去年歐盟委員會裁決對中國軋制鋁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但在疫情后市場緊張的情況下,歐盟在今年6月宣布終止對軋制鋁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的臨時措施。
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某種程度上歐洲人已經開始離不開中國產品了。所以在跨境貿易的拉扯中,中國企業也并不是全無主動性,只要中國企業能夠持續和歐洲人做生意,不斷滲透歐洲市場,總有一天中國企業也能改變歐洲經商環境,在歐洲大陸迎來更開放的市場。
注:歐盟反傾銷依托的基本法是《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第2016/1036號關于防止來自非歐盟成員國的傾銷進口產品條例》,在2017與2018年歐盟頒布《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第2017/2321號條例》與《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第2018/825號條例》對基本法進行了相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