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display
近年來,美國大力推行再工業化戰略,一心要實現 “美國制造”,這一政策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現實卻給美國的美好愿景潑了一盆冷水,其中一個例子便是讓美國人進入工廠從事諸如打螺絲等基礎制造業工作,困難重重。此前,摩托羅拉在美國建立手機工廠的嘗試,僅僅維持了一年便宣告失敗,無奈關閉,這一事件揭示了美國再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

前摩托羅拉 CEO Dennis Woodside 在接受采訪時,回顧了公司回歸美國制造所遭遇的重重難題。早在2013年,摩托羅拉就高調喊出 “美國制造” 的口號,希望能從三星和蘋果手中奪回美國本土手機市場份額,為此,公司在美國德州建立了手機組裝廠。 該工廠在巔峰時期,員工數量高達4000多人,還推出了旗艦級手機 Moto X,并支持定制化服務。然而,市場表現卻不如預期,公司成立不到一年,便以失敗告終,一切計劃都付諸東流。 談及美國手機工廠失敗的原因,Dennis Woodside指出了許多難題。首先是供應鏈問題,當時手機供應鏈呈現分散狀態,電池、屏幕、主機板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廠家大多不在美國本土,摩托羅拉不得不從亞洲零部件廠商采購,然后長途運輸到美國進行組裝,這無疑增加了成本,使得產品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力。 但比零部件供應更具挑戰性的是人才問題,這也是工廠運營中最大的考驗。從員工招募、培訓,再到留住員工,每一個環節都困難重重。Dennis Woodside 提到,手機內部結構復雜,包含數百個極為細小的零件,這對工人的操作精細度和耐心要求極高。而令摩托羅拉始料未及的是,大部分美國人根本不適應這種對精細度要求嚴苛的工作,工廠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對新員工進行培訓,才能讓他們勉強上崗。 即便如此,由于美國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多樣的就業選擇,導致工廠很難招募到合適的人才。并且,美國人普遍對在工廠工作興趣缺缺,此前美國的相關調查報告早已表明,美國人并不認同在工廠上班能夠過上優質生活的理念。這種觀念上的差異,使得美國制造業在吸引勞動力方面面臨著先天性的劣勢。 這起案例揭示,制造業回流不僅是簡單的產能遷移,更需要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當前美國市場對工業緊固件的需求回升,但本土產能恢復速度仍滯后于需求增長,這背后同樣存在供應鏈重構、技術工人培養等難題。如何平衡產業政策與市場規律,將是決定"美國制造"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