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端行業動態】半年大賣64萬輛,比亞迪超越特斯拉奪冠全球!
作者: 來源:東文財經 日期:2022/7/19 10:20:17 人氣:1372
7月3日,比亞迪發布最新銷量數據顯示:6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售13.37萬輛,同比增長168.8%。
其中,DM混動系列累計售出6.4萬輛,EV純電系列售出6.9萬輛。
具體到車型上看,宋家族6月銷量達3.2萬輛、漢家族6月銷量達2.5萬輛、秦家族銷量達2.6萬輛、元家族銷量達1.9萬輛、海豚銷量超1萬輛。
得益于各系列車型大賣,比亞迪不僅蟬聯國內新能源車銷冠,同時超越特斯拉,在上半年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車累計銷量達64.14萬輛,同比大漲315%,已超越去年全年銷量。
由于供應鏈受阻,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全球生產約25.86萬輛汽車,交付約25.47萬輛汽車,環比下滑環比下滑17.84%,這是2020年一季度以來,特斯拉交付量首次出現環比下滑。
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完成交付56.4萬輛,同比增長46%;距離2022年整體交付150萬輛的小目標,仍有很遠。
同時意味著,比亞迪已力壓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車銷冠!
在此之前,特斯拉一直是全球新能源車風向標。2017—2021年,全球新能源車年銷量從119.71萬輛飆升到650萬輛。
2021年,特斯拉年銷量高達93.6萬輛,笑傲全球;同期,中國新能源車銷冠比亞迪銷量近60萬輛,與特斯拉還有一定差距。
半年過去,比亞迪已加速超越特斯拉,東西方在新能源車上半場的勝負仍在激烈較量中。
目前比亞迪在全球設有30多個工業園,并有西安、長沙、深圳三大乘用車整車生產基地,年產能可達60萬輛。
除了原有三大基地,比亞迪今年還將新增常州、撫州、濟南、合肥、鄭州等多個工廠,規劃產能有望突破300萬輛。
從比亞迪上半年高歌猛進的銷量來看,2022年全年銷量有望突破150萬輛,持續碾壓特斯拉。
比亞迪能成為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中流砥柱,首先勝在戰略高度。
其蝶變之路非常曲折,從2003年收購秦川汽車進軍汽車行業,到2020年王朝系列旗艦之作“漢”上市前,比亞迪一直處于燃油、電動混搭,高不成低不就的尬尷局面。
2020年“漢”上市,超強產品力一舉扭轉比亞迪品牌形象;2021年,比亞迪又發布超級刀片電池,以安全性聞名業內。
蓄力兩年后,比亞迪終于在今年露出新能源車王者之風,持續飆漲的銷量令同行望塵莫及。
要注意到,2003年到2020年整整17年間,比亞迪和它執著的新能源車一直飽受質疑,但它沒有放棄,一直在積累技術、布局供應鏈。
今天,中國已是全球新能源車主戰場,2021年全球新能源車年銷量659萬輛,僅中國銷量就高達350.72 萬輛,占據全球半壁江山,而美國新能源車年銷量僅65萬輛。
比亞迪做了10幾年的新能源孤勇者,如今像華為海思一樣,一戰成名天下知。
今年4月,比亞迪又宣布停產燃油車,相比歐洲2025年、2030年的期限,比亞迪現在就放棄燃油車,可謂破釜沉舟。
正是對新能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奠定了比亞迪的底色。
2010 年至2021年,比亞迪研發支出從20億元增長到超100億元。
2021年,其研發投入為106.27億元,同比增長24.20%;研發人員數量約4萬人,同比增加31.52%。大量研發費用投向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IGBT4.0等項目上。
尤其是磷酸鐵鋰刀片電池,既終結了電動車自燃隱患,又能保證續航能力,強大的產品力吸引無數消費者。
目前,電動車電池、電機、電控三電技術,比亞迪幾乎做到全棧自研。其主推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方面,取代三元鋰電池成為主流,其電池裝車量直逼寧德時代。
汽車用的車規級芯片,和手機用的消費級芯片,要求完全不同。汽車行駛的環境更惡劣,對芯片的性能要求更高。
車規級芯片要求溫度可承受區間達到-40℃~150℃,而消費級芯片是0-70℃; 產品壽命方面,整車設計壽命通常在15年及以上,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是3—5年。
長期以來,全球車規級芯片被國外廠商壟斷,比如功率半導體“IGBT”,被英飛凌、三菱電機、富士電機等廠商壟斷70%以上份額。
目前,比亞迪半導體已是國內最大的車規級IGBT廠商,以IGBT為主的車規級功率器件累計裝車超100萬輛,成功實現IGBT國產替代,堪比華為研發出麒麟芯片的重要意義。
比亞迪半導體還是集芯片設計、制造、封測于一體的IDM模式,生產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IC、智能傳感器、光電半導體等產品,覆蓋車規級、消費電子、家電等領域。
隨著汽車智能化開啟,未來車規級芯片需求必將數倍增長,如果汽車芯片再度短缺或者被卡脖子,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又該怎么辦?
三電技術、汽車芯片自主研發保證了技術壁壘,垂直一體化的供應鏈布局則保證比亞迪的產能。
多年來,比亞迪一直在培育內部供應鏈,其動力總成、底盤、內外飾件等零部件均實現自產自供,構建了高度垂直一體化的供應鏈體系。
得益于此,4月全國汽車供應鏈受阻時,比亞迪順利抵御這次供應鏈危機,逆勢成為新能源車企4月為數不多的“幸存者”。
還有個鮮明例子,證明比亞迪高效、強大的制造能力: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比亞迪要造口罩,動用3萬名工程師,8萬名員工,3天出圖紙,7條制造設備,13天出口罩,24天全球制造全球第一,最高達到1億只/天....
互聯網跨界而來的造車新勢力,起初電池、電機、電控全靠采購,整車制造也靠代工廠,本質不是賣車,而是賣服務,賣智能出行的生活理念。
比亞迪靠技術,新勢力靠營銷,如果以前還能稱為各有千秋,經過4月供應鏈中斷一役后,大家才認識到供應鏈的關鍵性,面上的東西可以包裝,內里的努力卻無捷徑可走。
華為通過未雨綢繆的芯片布局,以及多年研發積累,鑄就了國產手機巔峰時刻;比亞迪也通過17年的堅持,技術壁壘,換來國產新能源車的爆發。